城市森林:找回邻里
2014-4-28:    : 0
    以前人们家里的门是敞开的,无论是筒子楼或单位宿舍大院,家不闭户互相串门是常有的事。以前邻里间敞开的不只是门,还有心,一份左邻右舍的信任与人情味。 

        现在我们的门永远是紧闭的,听见邻居的叩门声也要先从“猫眼”里仔细瞅一瞅,那眼中、心底,分明是一种已成习惯又无可奈何的戒备与疑虑。邻里间已变得越来越陌生。 

        其实只要踏出一步,就可以重建邻里间的关系。端着饭碗一起看电视已经是过去时了,但多了社区里各种各样的活动,家门之外、广场之上,邻居间又建立起新的联结。

        回忆邻里,人情味非常浓

        60后的刘建军是土生土长的银川人,现在燕宝小区居住。说起邻里关系他颇有些感触。小时候刘建军的家在富宁街附近,那时他体会到的邻里关系很富有人情味。“那时候左邻右舍都很熟,感觉就像亲人一样。因为平时关系处出来了,谁家若有个难处,邻居都会伸手帮忙,是名副其实的‘远亲不如近邻’。”现在呢?刘建军说:“我已经习惯了一回到家就把门关好,充耳不闻门外的人和事。现在什么情况会跟邻居接触呢?恐怕就是邻居家太吵了,我忍无可忍去敲门投诉,其他时候很少有来往。” 

        相对于现在的高楼大厦,过去老旧住房里的邻里关系反而更加融洽。“以前住平房的时候条件不如现在好,但却是感觉人情味儿最浓的时候。”年过半百的银川市民王学民回忆,“上世纪80年代初能有电视机的家庭是很少的,那时候一到播放《大侠霍元甲》时,邻居们就会聚集到有电视的那户人家,有的邻居还把饭碗也端过去,一边看一边吃。看完电视剧不过瘾,几个邻居还会凑在一起,比划比划。” 

        过去的平房早已拆迁殆尽,老旧的居民小区也慢慢从人们视野中消失,随之而来的是越住越高的楼房、独门独院的小别墅……住房结构的改变让人们从“熟人社会”步入“匿名社会”。最近,一份《生命时报》联合搜狐、新浪网的调查显示,52.32%的人不知道邻居的名字、职业等基本信息;只有31.13%的人遇到事情会互相帮助,与邻居成为朋友的只占3.31%。

        结识邻居,新环境新办法

        须得承认,今天的邻里关系已不同往日,楼上楼下的可能面熟,但就是说不出名字扯不上关系,成了“最熟悉的陌生人”。但新的环境里,也有新的交往方式,可能是一起参加小区活动认识的,可能是一起跳广场舞认识的。这也让现在的邻居不仅仅限于住在同一栋楼或者相邻几间房子。 

        今年65岁的陈秀琴是丽子园小区的居民。陈阿姨与邻居熟悉,是因为一起在小区广场跳舞的缘故。“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,都已经退休了,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,不如出来多运动运动,生活也会变得丰富。”陈阿姨说,“以前我认识的人不多,最多可能就是自己单位的人,现在跳广场舞既锻炼身体,也可以认识到附近的朋友。熟了以后,我们还会约在一起聊聊天、打打牌,有时我们还会把孙子也带过来,让小孩也多一个认识小朋友的机会。” 

        至于80后的孙俊伟,他结识邻居的方式跟他前年结婚买房有关。小孙原先在银川鼓楼北街附近与父母同住,结婚后把新房买到了西夏区,因为工作单位在兴庆区,他同时也购置了车。“我自己开车上班,早上只要没有特殊情况,就会约上几个邻居一起走。”小孙说,“现在的居住环境挺好,就是上班有点远。之前跟几个邻居聊天的时候也聊到了这个问题,我想那就一起拼车吧,反正我自己一个人出去也是耗那么多的油,倒不如和邻居一起出去。” 

        小孙和一起上班的几个邻居就这样变得越来越熟悉,一开始他们还给小孙拼车的费用,小孙后来也不想天天这样计较,说以后大家轮流请吃饭就好了。“也不是每次都是开我的车,有时我自己不想开就坐其他人的车出去。”上班路远反而造就了他们这种特别的邻里关系,否则,他们或许就只会各顾各地匆匆上班了。

        找回邻情,走出去试试吧

        究竟是为什么,我们的邻里关系不复曾经的温情?新的时期,我们又应该如何找回这种邻情,构建新型的邻里关系?只有厘清问题的症结,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。 

        “这是一个从熟人社会到生人社会转变中的必然现象。”宁夏社科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余志明说,“我们的父母辈以前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,一个单位的人住一个大院。在这种邻里模式下生活的人容易建立信任感,联系密切、互相帮助,人情味比较浓。而现在我们的城市变成了生人模式的邻里关系,人们只是因为购买了同一个楼盘所以住到了一起,但是彼此缺少互相认识的平台。同时,生活工作节奏快、压力大,无暇交往,以及当下人们讲究个性化、强调实现自我,衍生出的待人过于自私、冷漠的副产品等因素,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问题。” 

        然而,无论如何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,新的环境之下,我们需要寻找到新的解决之道。近年来,银川市不少社区也在进行着努力的探索与实践。比如宝湖社区推出的“邻里亲情卡”,面向居民征集爱心志愿者,然后将志愿者的信息集中在一起印制成卡片,向社区居民发放,谁有了困难可以找“爱心邻居”帮忙解决。还比如,解放西街健康社区日前举办的“邻里节”,通过居民自编自导社区文艺节目,在集体活动中增进邻居关系,促进邻里和谐。 

        类似的努力还有很多,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。而每当说起邻里关系,人们总是会一下子想起过往的温馨,也正说明层层包裹和隐藏之下,是一颗颗渴望温暖和交流的心。“没有人不希望与邻居亲切相处,关键是如何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,让人们勇于迈出第一步。”采访中,宝湖社区居委会主任李红彩说。

        观点碰撞:你想要怎样的邻里关系?

        @楚楚小熊:现在人早上匆匆出门,常常很晚才能回到家,休息睡觉,第二天继续奔波。天天如此,周而复始,哪还有时间与邻居接触。没有接触,亲近便无从谈起。我认为不是冷漠造成了疏远的邻里关系,也不是疏远的邻里关系加深了现代人的冷漠,只是城市发展的进程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。 

        @小玲子: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,作为邻居贸然闯入别人家里是非常不合适的。比如现在有的单身贵族住的小公寓,一进门就看见人家卧室了,如果再没有怎么收拾,这不是让人家很尴尬么?我觉得邻里之间有个照应是好的,但如果相比当年那种恨不得把邻居当家人的邻里关系,我宁愿要现在这种彼此不认识的。 

        @我就是我:美剧《老友记》里纽约的公寓楼,他们那种住户间的交流很有意思。比如每有新住户住进来,管理处就会举办一个迎新Party,AA制,给大家提供一个彼此认识的机会。通过聚会大家都认识了,但是每个人平时又都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,都能坚守自己的私人空间,又不会太过冷漠。我觉得这样就不错。

Copyright © 2009 xincun58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店埠镇网 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:京ICP备12018920号-4
24小时服务热线:18645195851  QQ:2317555157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化工路八号 电话010-83885123  Email:yufa5188@163.com
版权声明: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、信息和专栏资料, 均为“店埠镇网”(www.xincun58.com)版权所有。本网站尊重
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