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桂青:奇女子与“火”结缘(图)
2014-5-14: : 1
1
|
1994年,赵桂青还在老家莱西店埠镇一个小村,亲眼目睹了一起火灾:邻居家的夫妻二人外出时将只有几岁的孩子锁在了家里,火灾意外发生,大火贪婪地吞噬着房子里的每一个角落,幼小的孩子想尽各种方法逃离火海,挣扎了许久也没有逃出来,最终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这一场大火中,孩子的父母哭天抢地,后悔万分。
鲜活的生命就在自己身边逐渐逝去,她的眼泪刷刷落下,不仅仅是为一条生命,更是为了“无知”的村民。
正是发生在身边的这起悲惨故事,促使赵桂青萌生进军消防行业的念头。
在那个消防知识匮乏的年代,村民们根本不知道消防到底是什么,火灾的安全隐患到底有多大。这偶然遭遇的火灾事件也成为她走向消防行业的 “导火线”,让她没想到的是,消防竟然成了她20年为之坚守的事业,直到成为青岛消防行业的领军人。
作为家里的长女,赵桂青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。爷爷退伍后在村里当了几十年的支书,德高望重。赵桂青毕业后,本应该在村民期待中当上村支书,可是性格强硬的她毅然放弃做女书记,要去做消防生意。
1995年,不顾家人反对,不管村民的异样眼光,顶着社会舆论的压力,她只身一人来到了深圳,下海从商。这在当时闭塞的农村,需要很大的勇气。“那时女孩子的归宿就是相夫教子,听说我要出去闯荡,爷爷都气病了。”赵桂青好不容易说服爷爷和父母,毅然前往南方。不忘初衷,坚持防火20年
创业之初,她辗转于上海、深圳、济宁,从一个门外汉慢慢学起。当时,消防在我国很多城市也是刚起步,出去推销产品根本无人理会。 “一开始去一些人员密集的批发市场推销消防器材,都被人赶出来了。”赵桂青说,在对方看来,生意红火的批发市场不需要消防器材,“我向他们推销消防器材,好像是盼望着火似的,让人家很反感。 ”
市场开拓艰难,赵桂青不服输的性格和商业远见显露出来。在她看来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,楼层越建越高,居住越发密集,火灾发生的规模与损失也逐渐加大,消防器材的春天必将到来。
2000年,在外漂泊5年的她回到了青岛。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,快速发展的家乡青岛,让赵桂青嗅出了巨大的商机。“那时就觉得,我有自己的理想,做消防事业是大势所趋,我就一直坚持下来。”谈起自己的创业历程,赵桂青轻描淡。如今,秉承“跟着市场做企业”的观念,她的消防事业蒸蒸日上,公司业务广泛,涉及消防工程总包和消防设备生产销售,在行业内独占鳌头。
“我最大的特点是执着。”谈起自己的一如既往,赵桂青声称这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己的性格。
赵桂青的专注和珍惜,在生活中也处处得以体现。她有3辆车:一辆面包车,一辆别克商务,一辆本田SUV。其中年龄最大的一辆面包车是创业之初购买的,已经快20岁了,根本无法使用了,可她没有卖掉,也没有扔掉,依旧停放在车库里,定期清洗。别克商务是第二辆车,也有十年历史了,有朋友多次想买走,她都予以拒绝,珍藏至今。有朋友想把她驾驶的本田SUV买走,也被她拒绝。“我觉得车子和人一样,是有生命的,她们都是我创业之路的伙伴,伴随我南征北战,见证了我的悲欢离合,我不舍得将她们随意卖掉。 ”
这种性格,让她在消防之路一走就是20年。期间,面临很多赚快钱的机会,搞房地产、做外贸、炒房、做小额贷款……她都不为所动。财散人聚,员工死心塌地追随
1998年,国家颁布《消防法》,这对于消防行业是一种极大的启发,对于避免生命的死伤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。在赵桂青的眼中,消防离得远却也近,很多人就是因为不懂救火才白白送命。 “有些事情是适合做生意的,而有些事情是适合做事业的,我觉得我从事的消防行业就是后者。 ”
“不只是消防人员,市民也应该懂得必要的消防知识,比如一个妈妈和孩子在火灾现场逃跑时,多数妈妈会选择将湿毛巾给孩子捂着鼻子,认为这是一种深沉的爱,可是当妈妈支撑不住倒下时,逝去的是两条生命。遇到电梯事故迅速坠落时,要赶快把每一层楼的按键都按下,切记要从下往上按。”谈起消防知识,她娓娓道来,她觉得这是自己对于生命的敬畏。
华人商界十大富豪牛根生说 “财聚人散,财散人聚” 。这句话,一直被赵桂青作为管理企业的座右铭。在如今企业“用工荒”频现,人员极度流失的状态下,赵桂青领导下的公司员工却是十几年只多不少,从未有人主动离职,这让她拥有莫大的成就感。其中一名副总,从20岁就追随她,如今孩子都十几岁了。
“我觉得好老板的标志是,把一个员工从孩子一步步培养成中高层,继而让他的后代接触到好的氛围。”赵桂青认为,员工之所以愿意追随自己20年,不在于自己有多大的人格魅力,而在于设身处地为员工考虑。
一名员工告诉记者,在这个公司,老板的工资还不如员工,很多员工都有股份,这在一般的私营企业里是一种奢望。对此,赵桂青不觉损失,而认为是一种财富:“年轻人的知识面等都比我丰富,创意也比我新颖,我是甘拜下风的。 ” 精彩对话
记者:面对不断冒出的商机,为何能在一个行业坚守20年?
赵:我觉得不管是做人做事,都要专注,不能朝秦暮楚,什么赚钱就做什么,这样会忘记自己创业的初衷,最终迷失在商海里。
记者:当前很多老总都头疼人员流失,为何员工愿意追随你20年?
赵:员工是跟着自己几十年征战商海的,作为老板必然要时刻为他们着想。“君子成人之美。”公司员工在这样的氛围中才会努力工作,不想着勾心斗角。
记者:听说你有个非常孝顺的儿子,作为一个女企业家,如何打破“富不过三代”的说法?
赵: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,孩子发展成什么样,很大程度上靠父母。有一次我带儿子去给胶州一个贫困女孩捐助学费,当得知女孩一顿饭的费用只有一元时,儿子沉默了,当我要带他去吃水煮鱼时,他主动拒绝了,他说:妈妈,这够妹妹一周的餐费了,我以后也不吃水煮鱼了。我这次“冲动”不但帮了一个孩子,也更好地教育了儿子。